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成語故事

拼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
基本解釋壞事干多了,結(jié)果是自己找死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典故
春秋時期,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,一個稱“莊公”,一個稱“共叔段”。
鄭武公死后,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。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,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,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。
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,力勸莊公,說:“君王要及早安排啊,共叔段的勢力已經(jīng)很強了,再這樣下去,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!”
莊公聽了,卻道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意指: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,必定會自取滅亡,你就等著吧!
果真,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,將鄭國的西、北部邊境招于自己門下,直至廩延。同時,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、屯田積兵,并讓其母親姜氏里應(yīng)外合,攻下鄭都。
莊公早有防備,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,出奇兵攻其窩穴。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(nóng)民們也參與戰(zhàn)斗,使共叔段兵敗,逃亡他處,而莊公出軍追殺,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,被逼自殺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多行不義必自斃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急中生智 | 唐 白居易《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》:“今足下果用所長,過蒙見君,然敵則氣生,急則智生。” |
滿滿當當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23回:“原來銀包不大,止那七兩多銀子已是包得滿滿當當?shù)牧?,那里又包得這十兩銀子去?” |
價值連城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趙惠文王時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聞之,使人遺趙王書,愿以十五城請易璧。” |
大惑不解 | 莊周《莊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終身不解;大愚者,終身不靈。” |
白日見鬼 | 宋 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第六卷:“在京師時有語曰:‘吏、勛、封、考,筆頭不倒……工、屯、虞、水,白日見鬼?!?/td> |
十羊九牧 | 《隋書 楊尚希傳》:“所謂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?!?/td> |
不翼而飛 | 戰(zhàn)國 齊 管仲《管子 戒篇》:“無翼而飛者,聲也;無根而固者,情也。” |
離弦走板 | 浩然《艷陽天》第12章:“您哪,也當過解放軍呀,花一點,也不能算是離弦走板?!?/td> |
倦鳥知還 | 晉·陶潛《歸去來辭》:“云無心以出岫,鳥倦飛而知還。” |
敗俗傷風 | 參見“敗俗傷化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