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雀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èi yuān qū yú,wèi cóng qū què
基本解釋比喻為政不善,人心渙散,使百姓投向敵方。同“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爵”。
出處清·新廣東武生《黃蕭養(yǎng)回頭》:“大小文武官員,都是助紂為虐,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雀,甚非計也?!?/p>
某一日,孟子的幾個學生針對夏、商兩朝滅亡的原因展開了激烈地辯論。天命派認為桀和紂的滅亡是天意,人的力量沒法與天意抗衡。有人立即反駁說:“明明是人意嘛,哪里是什么天意!孔子‘說:‘天何能言?以人代言之。’即使是天意,也是通過人力來實現(xiàn)的。把一切因果都說成天意,人的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?”雙方爭執(zhí)不下,一道去請教孟子。孟子仔細聽了雙方爭執(zhí)的理由,分析道:“桀和紂之所以滅國亡身,不是什么天意,原因在于他們失去了民心,一個失掉百姓支持的國君當然要失敗了。 一個君主要想取得天下,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,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們的支持,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辦不成。怎樣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?方法也很簡單,那就是深得民心。民心是很容易爭取的?!边@時有人提出質(zhì)疑:“紂王造鹿臺,百姓并不支持,但百姓被迫無奈,還是把鹿臺造起來了?!泵献诱f:“鹿臺是造起來了,但紂王卻為這件事惹怒了百姓,紂王最后還是自殺了。這樣看來,鹿臺建成對紂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?!庇械膶W生不愿問題節(jié)外生枝,對孟子說:“先生,您還是說說桀紂亡天下的原因吧?!泵献诱f:“好吧,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。還是先說說怎樣取得民心:首先是為百姓著想,做百姓喜歡的事情,解決百姓的疾苦,讓他們有房住,有衣穿,有飯吃。凡是百姓討厭的事情就萬萬不可去做,更不能強迫他們?nèi)プ?。”孟子說得有些興奮,站起來繼續(xù)說:“我打個比方,國君施行仁政,愛護百姓,百姓就像百川歸海一樣涌向國君的周圍。你們都知道,水獺是專門靠吃魚為生的,水獺一經(jīng)出現(xiàn),魚類必然潛往深水;鷹隼專吃小鳥,小馬看到鷹隼了一定會飛向樹林深處。所以說,是水獺代替深水將魚兒趕來,鷹隼為叢林聚積鳥類,故為淵驅(qū)魚者,獺也;為叢驅(qū)雀者,鹯(zhān)也。由此可見,是桀紂把百姓驅(qū)趕到商湯王和周武王那兒去的。總之,梁紂的滅亡是因為人心向背,絕非什么天意。天意大難把握了,我們還是多盡人力吧?!钡茏觽兟犃耍急硎緷M意。 任何君主殘酷剝削百姓,使百姓活不下去,百姓必然奮起反抗,最終導致改朝換代。中國的26部史書記錄26個朝代的興亡史,考其緣由,就是亡國之君見利忘義,干下了“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雀”的蠢事。
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雀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為淵驅(qū)魚,為叢驅(qū)雀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實至名歸 | 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5回:“敦倫修行,終受當事之知;實至名歸,反作終身之玷?!?/td> |
心有余而力不足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里仁》:“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,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?!?/td> |
聞聲相思 | 《鬼谷子·內(nèi)揵》:“君臣上下之事,有遠而親,近而疏,就之不用,去之反求,日進前不御,遙聞聲而相思。” |
順口溜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“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:上面放,下面望,中間有些頂門杠!” |
褒善貶惡 | 宋 邵博《聞見后錄》第21卷:“惟有三四寸竹管子,向口角頭褒善貶惡,使善人貴、惡人賤,善人生、惡人死,須是由我始得。” |
香草美人 | 漢·王逸《離騷序》:“《離騷》之文,依《詩》取興,引類譬諭,故善鳥、香草、以配忠貞,……靈修、美人,以譬于君。” |
暮史朝經(jīng) | 元·無名氏《劉弘嫁婢》第三折:“小圣在生之日,螢窗雪案,暮史朝經(jīng)?!?/td> |
奇才異能 | 唐 吳兢《貞觀政要 擇宮》:“臣愚豈敢不盡情,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?!?/td> |
兵無常勢 | 先秦 孫武《孫子 虛實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;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?!?/td> |
牝雞司晨 | 《尚書 牧誓》:“牝雞無晨。牝雞之晨,惟家之索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