察察而明的成語故事

拼音chá chá ér míng
基本解釋謂在細枝末節(jié)上用心,而自以為明察。
出處《晉書·皇甫謐傳》:“若乃圣帝之創(chuàng)化也,參德乎二皇,齊風乎虞夏,欲溫溫而和暢,不欲察察而明切也。”
察察而明的典故
晉朝時期,“書淫”皇甫謐博學而清高,雖然家貧但不愿做官,朝廷多次派人來請,他就是不去,鄉(xiāng)親們對此不理解。他回答說人被權力牽制,就會拋棄禮義,喪失道義之本,圣人參悟伏羲神農的道德,“欲溫溫而和暢,不欲察察而明切也?!?/p>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察察而明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芒刺在背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霍光傳》:“宣帝始立,謁見高廟,大將軍光從驂乘,上內嚴憚之,若有芒刺在背?!?/td> |
風流人物 | 宋 蘇軾《念奴嬌 赤壁懷古》詞: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?!?/td> |
從俗就簡 | 宋 周輝《清波別志》卷下:“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簡帖,必旋檢本,模仿筆畫,從俗就簡。 |
勞燕分飛 | 南宋 郭茂倩《樂府詩集 東飛伯勞歌》:“東飛伯勞西飛燕,黃姑織女時相見?!?/td> |
勢力之交 | 東漢·班固《漢書·張耳陳余傳贊》:“勢力之交,古人羞之?!?/td> |
暮史朝經 | 元·無名氏《劉弘嫁婢》第三折:“小圣在生之日,螢窗雪案,暮史朝經?!?/td> |
一文不名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佞幸列傳》:“竟不得名一錢,寄死人家。” |
可想而知 | 宋 王楙《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》:“而郊以吟詩廢務,上官差官以攝其職,分其半祿,酸寒之狀,可想而知。” |
到此為止 | 陳忠實《白鹿原》第16章:“兆海痛苦地嘆口氣:‘完了。到此為止?!?/td> |
光前裕后 | 明 李贄《答耿司寇書》:“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,無時刻而不系念?!?/td> |